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和平与宽容的文化交流:“利玛窦规矩”与晚清(2)

2019-03-09 22:42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和平与宽容的文化交流:“利玛窦规矩”与晚清

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
1601年利玛窦为了能在北京立足,携带贡物,上疏明神宗万历皇帝,争取传教合法化。利玛窦自称“大西洋陪臣”,用词谦卑而含蓄,虽贡物中有宗教经像,但未言明传教目的。而1895年,面临晚清社会不断发生的反教活动,在北京的李提摩太集合20位新教各宗派传教士采取上疏的形式,将陈述有关“教案”问题的意见直达清廷。虽然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李提摩太等人的奏疏却也隐含着“陪臣”情结,请求中国朝廷“怀柔远人”。该奏疏另附《耶稣圣教入华说》,则提及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及至明末清初,恩待教会,优接利玛窦与其从者,固人所共知者也”,作为证明其合法性的历史依据。

和平与宽容的文化交流:“利玛窦规矩”与晚清

在明末士林流传广泛的利玛窦所撰《交友论》书影
新教传教士们对“利玛窦规矩”的继承
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无疑熟悉利玛窦的事迹,也注重从利氏的在华行迹中提炼经验,从而运用来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上文提及的美国传教士李佳白1882年来华,则特别强调传教士应与地方官交好,主张在上层社会中活动(Mission to Higher Classes in China),与“王公大臣”往来,以“讲求新学”为主旨。1897年李佳白在北京成立“尚贤堂”(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na),联合在华外交官和商人以及传教士,章程第一条谓“凡本堂所用之人,所立之法,所办之事,专求有益中国,有利华民”,交往对象则集中于上层人士。

和平与宽容的文化交流:“利玛窦规矩”与晚清

有关李佳白的研究著作
李佳白于1901年转移至上海活动,尚贤堂也于1903年正式落成。李佳白依靠这一机构,创建学堂,招收学生,并开设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演讲。1906年四五月间,李佳白的演讲题目包括孔子、马可波罗、朱熹、康熙等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

和平与宽容的文化交流:“利玛窦规矩”与晚清

李佳白在尚贤堂迎接吕海寰(上海图书馆历史图片搜集与整理系统)
第四次演讲则以利玛窦为题目,也是唯一一次以传教士为对象的演讲。李佳白开场白说道,如果以来华新教传教士先锋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为题,大概会有更多听众。尽管他自己是一位新教徒,但是,也愿意展示思想上的宽阔,来赞扬一位罗马天主教徒。李佳白在简述利玛窦生平的同时,还向听众展示了一本载有利玛窦、汤若望、徐光启画像的拉丁文书。李佳白特别强调利玛窦的策略,认为他“将欧洲知识带至中国,在不中断中国经典研究的同时带来新的学术。他既是一位欧洲学者,也是一位中国学者”。
李佳白认为,利玛窦在“学术路线”下的译著西学,是他带给中国的第一个好处。而第二个好处,则是利玛窦贯彻的和平传教方式。“他不树敌,而是选择调和。他亲切,平易近人,慷慨,胸襟开阔。他擅于社交,热情好客,待人友好,而且体谅他人。他来到一个新的国度,让自己适应周遭环境。”李佳白用了一连串的形容词和排比句,赞扬利玛窦和他的策略。随后,又比较了明末利玛窦和晚清传教士的处境,认为“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不依靠政治强力,而是真理和理性。今天的传教士由外国政府保护,呼吁更多条约和章程。彼时没有公使、领事,没有炮舰。很少有人(至今仍是)知道利玛窦的国籍。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欧洲人和基督徒,仅此而已”。他认为,在这一点上,利玛窦采取了“友善地请愿和论证”的策略,不是依靠强力,而是依靠原则。“考虑到他的成功,这一策略或可称为明智”。
此外,李佳白还钦佩利玛窦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汉语宗教著作,认为其质量超过大多晚清基督宗教文献。对此,李佳白提及“丁韪良可被称为‘现代传教事业中的新教利玛窦’”(the Protestant Ricci of Modern Missions)。李佳白在演讲结束时,感慨当天没有天主教方面的人士来向利玛窦的工作和品德致敬。不过,李佳白认为,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从利玛窦的经验中学到最有用的教训。听众散场前,主持人立德(Archibald John Little),感谢李佳白的精彩演说。李佳白则回应道,“利玛窦、立德先生以及我,都属于同一个Li氏家族”。李佳白在这里做了一个修辞上的夸张比喻。他的这场演讲,也在《北华捷报》(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上收到中西读者的诸多回应。《申报》对此也有详细报道。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