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西方传教士墓园沧桑(2)

2019-06-18 17:0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碑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这些浮雕描绘了山川、云涯、海洋、森林、走兽、飞鸟、花草等,对于传教士,当时人们有很多不解和疑惑,当他们摆脱尘世去见天主后,人们多从佛家理论出发,认为是现世苦难的终止,于是为他们设计了充满中国艺术特色的“天堂”图,因而十字架下,佛教花纹和隐喻坦然并存。

栅栏墓地堪称龙的世界,保存至今的有石门4条,小园26条,大园240条,共270条。远远望去,蟠龙高耸于松涛林海之间,威仪森严,这在所有西方传教士墓地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奇观,并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走近小墓园,耸立南端的石门左右照壁上,前后两面各镌刻一条独具明代特色的飞龙,龙首昂扬,龙尾由凤尾形图案构成。

小园内,倒品字形立着3块墓碑,利玛窦墓碑居中,汤若望和南怀仁的墓碑伫立于左右两侧。利玛窦碑,碑座四周为祥云图案,清新雅丽,碑身四周长方形镶边上,雕刻着飞腾于祥云之间的10条小龙,这是对利玛窦的一种特殊礼遇,加上碑首4条蟠龙,利玛窦碑通体共有雕龙14条。

大墓园的60块墓碑碑首,饰以祥云、瑞草或是蟠龙、游龙图案。碑座图案或龙形飞腾,或如意花草,或松梅瑞兽,或神话传说,构成了墓地完整统一的艺术佳景。

栅栏墓地体现了中外人士对彼岸世界的认同,更有以超越时空界域的冲动和广阔无边的想象力而创造出的墓地艺术美。如今,传教士们的身躯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融入中华大地,留下的是推进人类文明的可贵精神。耸立在这精神之上的一通通厚重墓碑,记录了在科学文化方面中西方曾经共同做出过的努力。

墓碑为何伤痕累累

义和团运动中,墓地遭到洗劫,墓碑被推倒、砸碎,墓穴被挖开,建筑被毁坏。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出银1万两,重修了栅栏墓地。并且在墓地南侧兴建了马尾沟教堂。除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龙华民、徐日升、索智能等6人的墓碑单独立起外,剩下的77尊墓碑被嵌入新建的马尾沟教堂外墙。

到了“文革”,红卫兵又让三天之内必须拆掉墓碑,当时在党校负责房管的一名工作人员急中生智,提出将利玛窦等人的墓碑埋起来,令其“永世不得翻身”。学生们认为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于是利玛窦墓地虽然消失了,但墓碑却被保存了下来。1973年,在那个“科学技术是粪土,外国人是帝国主义,天主教更属反动”的年代里,马尾沟教堂被拆除。从此墓碑和那块耻辱碑散落在院中各处。有十几尊就在这个时期下落不明了。

1979年,挖出“破四旧”时埋入地下的三位神父的墓碑。利玛窦的正面被钻了若干不深的小洞;汤若望、南怀仁的碑是断裂的。于是,将利玛窦的碑正面磨平后重刻,汤若望、南怀仁的碑分别用树脂胶粘好。历时一年,利玛窦墓地修复。

1984年,党校出资扩建了传教士墓地。在利玛窦等三人的墓地东侧专辟一院,将散落在院中的60尊石碑重新竖立起来。就这样,墓地先后经历了两次大毁,两次大修。历尽风雨侵蚀,一尊尊斑驳陆离的墓碑,静静地矗立着,涅槃重生。

党校选址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西郊日渐繁华。在阜成门外仅2公里的地方保留这处墓地,显得不合时宜。1954年,市委党校筹建,看中了这处距离市区不远而又安静肃穆,郁郁葱葱的地方。市政府将西郊西北旺一块土地辟为新的天主教墓地,以换取这处地产;10万元购买了山字楼和口字楼两栋建筑,安置了部分无业神职人员的生活。酒厂迁至石景山重建。

对于墓地的处理,党校与北京天主教爱国会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党校主张将坟墓全部迁走,而教会认为,这样做会伤害教徒的感情,影响团结。据当时党校负责基建的老同志回忆,是周总理亲自作出决定,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人的墓碑仍在原址保留,龙华民、徐日升、索智能三人的墓碑移至教堂后院,其他800余个墓碑迁至西北旺。教堂不仅保留,而且还照常举行宗教活动。

于是,传授无神论的共产党的干部学校与传播有神论的教堂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每逢礼拜天,钟声一响,远近教民熙熙攘攘地聚在教堂里,唱圣歌,听布道。党校学员每每路过这里,好奇地隔窗张望,或者干脆走进教堂,观看这些信男信女如何崇拜他们的主。

党校里的口字楼

墓地南行约50米有一座平面图形似“口”字的建筑,墓地西行约150米有一座平面图形似“山”字的建筑。三者遥相对应,呈鼎足之势。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