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2)

2019-06-02 18:0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法兴寺原址座落于慈林山腰,创建于北魏,鼎盛于初唐,成型于北宋,复兴于晚明,历代皆有修缮。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此地处煤矿采空区,致使地基沉降,文物部门勘察后,决定西迁翠云山。工程于1984年春破土动工,历经12春秋,于1996年10月20日主体工程竣工剪彩。

法兴寺现存文物主要包括塔、殿、灯、像、碑、琉璃、砖木石三雕等七大类。其中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菩萨像被誉为“法兴三绝”闻名遐迩。

唐石舍利塔为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于唐咸亭四年(673年)主持建造,目前这种建于寺院中轴线上,位于山门之内,大殿之前的唐代两层平面呈方形的石舍利塔,国内尚属孤例。塔之外观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建造者集塔之错落美、殿之方正美,楼之层次美,堡之坚实美于一身,造型别致,大巧若拙。燃灯塔,亦名长明灯台,灯幢,是佛教的六种供具之一。此塔通体青石雕造,建于唐大历八年(773年)目前所知,此种形制的石灯国内仅存三座。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是极为珍贵的唐代浮雕艺术精品,同时整组浮雕图案所涉及的内容也极为广泛,是研究唐代建筑、雕塑、音乐、民俗、宗教、服饰等各门类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宋塑十二菩萨像是北宋民间宗教雕塑家冯宗本的传世杰作,被誉为“宋塑菩萨之冠”。整组作品上承晚唐余绪造型饱满,气质典雅,下启元明新风,简约凝重,慈悯亲和。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崇庆寺位于紫云山,1965年列入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格为“国保”,并将“前庙”纳为其附属文物,一并归“国保”范围。前庙名护国灵贶王庙,俸祀远古射日之羿神,当地俗称三嵕爷,为华夏人文始祖神祗之一。

前庙坐落于紫云山南脉的白松峰之巅。立于庙前,举目四顾,前临村落,平畴沃野,视野开阔。近瞰脚下白皮古松,龙姿凤冠,干白叶翠,绮丽苍劲。四周山岭围合,起伏错落。庙因山雄,山因庙显,人工天趣妙合自然,心境风景和谐相融。前庙从南至北以山门殿—月台—大殿—寝宫为纵深轴线,左右两侧依次排列东西夹楼—廊坊—耳殿—厢房—角殿,前后两进院落,呈内向封闭式空间。整组建筑外观方正严整,内视规整对称,前庭开阔宽敞,后院紧凑严密。

后寺即崇庆寺,位于紫云山主峰南坡山腰内凹处。与道观选址不同,佛寺讲究一个藏字,所谓深山藏古寺。故前庙若虎踞山巅,视野开阔,后寺若龙伏林下,依峻临幽,优雅别致。据寺内现存的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所立《崇庆重修碑志》记载:“迨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而寺始建,千佛殿居其北,卧佛殿居其东,大士殿居其西,天王殿居其南,东南立门,门之东建关帝殿,西北建十帝并鬼王殿,西南又立给孤独长者殿,东北一院则为禅舍。”今除鬼王殿不存在外,,其余诸殿,悉如碑述。殿堂庭院疏密有致,于起承转合的变化间展示出佛寺空间的清幽和谐之美。

崇庆寺内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历代彩塑造像,尤其是创作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的十八罗汉像,可以说取得了“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成绩。与前期造像相比,风格更趋于写实,同时还具有精妙的写意手法,其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在修养与宗教思想方面,已达到了极其深入的境地,充分表现了北宋时期高度的造型水平。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先生观摩后赞誉为“东方的卢浮宫”。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

与俗庙、佛寺等人文景观不同,仙翁山木化石群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自然文化遗产。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