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朱玲:转向社区养老院(7)

2019-03-21 16:41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2、入住后检测和用药管理。我为父母签订入住合同时,医务室的王大夫就根据他俩的体检报告与我交谈,提示心脑血管病状。入住当天,又逐一给他们检查身体,因母亲不予配合而无法检查。他就把弟弟和我请到医务室交流,其一,明确指出两位老人的健康危险因素。其二,认为母亲目前的状态不适合养老院的集体生活。要求带她见精神科大夫,精准用药,缓解和平息狂躁。其三,药品登记,由护士根据医嘱和用药说明书,为入住老人配送并关照服药。我俩明确表示,一切按照养老院的规矩办。周院长为了方便母亲就医,联系了安定医院的精神科专家许大夫次日出诊。这些安排,既增强了我们对养老院健康维护制度的信任,又让我们感到亲切贴心。

3、整合院外智力。4月2日上午,许大夫前来养老院会诊,医务室的王大夫、乌大夫带了我母亲的入院体检报告和观察记录参加。许大夫要求提供最近的脑部影像资料,周院长又一次智慧地提出柔性措施:先用药平稳母亲情绪,再酌情决定进一步检查。弟弟带着母亲来见大夫,我负责主诉。许大夫根据现有资料和母亲的行为观察初步诊断,由大脑组织变化导致的症状眼下无法治疗,但由脑血管病变引发的情绪狂躁,可以用最小量的药物控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对这一思路,我们大家也满怀希望。4月3日清晨,我去建国门开会前取到药品。会后立即送往亚运村,当晚母亲就用上了药。

4、监测、观察和照护一体化。父母入住之前,我就注意到每一楼层设置的“生命体征监护管理系统”电子显示屏,从中可以看到每位老人是否外出,躺在床上的老人是否入睡,以及入睡者的心率和呼吸状况。不过,我们家人和亲朋好友最为频繁地分享的信息,来自观察和照护环节。其一,许大夫给我母亲用药极为谨慎,从2.5毫克(半片)起始,根据每日观察记录,3日后调整到3.75毫克(3/4片)。医务室根据医嘱用切片机切割药品,每晚由护士负责喂药,保证了用药的精准。其二,护理员24小时之内既要预防母亲跌倒,又得做观察记录。记录的信息包括精神状态特别是躁动次数,喂食(目前全流食)、喂水、喂酸奶的毫升数,以及大小便次数。夜间行为记录尤为详细,包括每次入睡和醒来的具体时间。

每天早晨,我都能收到二层护理组长小赵发来的观察记录。眼见母亲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好,躁动发生次数越来越少,一家老小喜不自禁,亲朋好友也欢欣鼓舞。4月8日上午,我陪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干局的局长处长们到亚运村养老院考察,迎面遇到满面春风的王大夫:“你母亲的情况明显好转!”霎时间我的心底感激如潮。谁承想,生活的跌宕起伏比戏剧还强烈。4月9日午餐前,责任医生乌大夫音频呼叫告知,母亲误入别人房间,护理员要带她出来,她不愿意,坐在地上大闹。护理员去搀扶,她给了人家一耳光!我与乌大夫对话时,还能听到母亲的喧哗。但那时,我只能先安慰乌大夫别着急,顺便再请她查看一下,头天晚上母亲的药物是否少用了1/4片,因为观察日志记载的服药量是2.5毫克(半片)。

刚过午,我就去了养老院。途中邂逅邻居毛大姐,她现居姐姐家照看百岁老母,有意绕道参观养老院,便与我同去医务室交流。此前乌大夫还留下信息询问:老人总说自己腿疼,走路更甚但原因不明,要不要去医院就诊? 我当面说明,母亲以前在养护中心就数次发生此类情况,过一阵子就自愈了。无论怎样,我们家人都不会找养老院的麻烦。眼见在场的医护人员神情放松,我俩就上楼看望老人。

母亲正在小赵陪伴下,坐在轮椅上安安静静地与他人一起看电视。小赵听了我的说法,抱住母亲就吻:“奶奶,你可把我吓死了!”她倒不怕母亲狂闹,认为设法分散老人的注意力就行了。她怕的是,母亲腿疼的现象隐含着意外。小赵还反复道歉:观察记录有误,护士给母亲喂的药量是3.75毫克。我一再表示没关系,因为通常担心的是用药过量,而非偶尔不足。接着请她找来挨了耳光的护理员小张,我上前拉着她的双手道歉。小张非常谦和:“奶奶有病,我不在意。”她忆及,母亲溜达到对门的房间,室内那位老人不喜欢别人串门,她只好搀扶母亲离开。这下子,母亲坐在地上大闹开来。小张担心地下凉,却又不敢拉扯老人的胳膊,只好转而求助。小赵对此有经验,由着母亲闹了一阵,见她自己往起爬,才顺势上手搀扶回房。那之后,母亲照样胃口大开,竟然进食一碗半!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