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摔跤吧!爸爸》的背后:印度妇女百年来艰难

2019-03-06 18:0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摔跤吧!爸爸》的背后:印度妇女百年来艰难

《摔跤吧!爸爸》剧照
印度巨星阿米尔·汗的新作《摔跤吧!爸爸》(Dangal)终于在国内上映。这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去年底上映时就在印度引发争议。到了中国,同样的争议仍在上演——人们争论:剧中逼着自己女儿练习摔跤的父亲马哈维尔(阿米尔·汗饰)是不是一个想通过绑架女儿人生来满足自己毕生梦想的“直男癌”父权大家长?
争议中,许多观众和评论人都体谅《摔》的处境。人们翻出阿米尔·汗曾经多次讨论女权的真人秀节目《真理必胜》(Satyameva Jayate)和一系列融入了平等、自由理念的作品(比如激烈讽刺了包办婚姻的《三个傻瓜》),指出要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理解阿米尔·汗的良苦用心——在一个强奸、家庭暴力、包办婚姻等等性别暴力习以为常的社会中,讲述一位父亲不想让女儿成为生育机器,而是专心从事一份事业为国争光的故事,是有进步意义的。
用“直男癌”形容《摔跤吧!爸爸》可能不太公允。除了嘲讽印度地方上和国家官僚中的种种不公现象,阿米尔·汗也在片中试图消解父权的神圣感——电影开场不久,厌倦父亲残酷训练的两姐妹就开始“非暴力不合作”;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马哈维尔打破男女分工,自己架锅煮鸡肉;学有所成的大女儿吉塔回家时和父亲比试,获得了一场“弑父”般的摔跤胜利(尽管父亲的权威后来又回归了);结尾时,本应该现身指导的马哈维尔没有出现,女儿独自思考战术战胜了对手……值得一提的还有国内上映时(因宝莱坞电影普遍太长)删减的一段剧情:妻子问马哈维尔孩子该怎么嫁人,马哈维尔回答说——我要把女儿培养得很优秀,她们会自己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而,如果拿《摔跤吧!爸爸》代表印度妇女对平等的追求,也未免太过唏嘘。它之所以具有女权意义,是因为它背后那段艰难的历史:百年来,印度妇女为追求平等,投入民族独立、国家建设和社会抗争之中,又面临种种压制与反扑,每进一步,都异常艰难。

《摔跤吧!爸爸》的背后:印度妇女百年来艰难

《摔跤吧!爸爸》剧照
母亲与妻子:
是抗争身份,也是罗网

在上百年的印度妇女运动史上,贯穿始终的是这样一个争议:印度女性是要和男人平权,还是和男性“和而不同”地“互补”?这一争论围绕着两种女性形象展开:妇女应该是家庭中的妻子/母亲,还是应该做独立自主,拥有自己事业的女人?妻子与母亲是印度妇女最早的动员身份。而这又意味着她们和传统男权无可奈何地纠缠在一起。
在酝酿印度民族主义的19世纪中叶,生活中坚忍、持重、承担家庭劳动的妻子和母亲,成为了男性知识分子们用以指代饱受欺凌的祖国的象征符号。“印地语文学之父”帕勒登杜·赫利谢金德尔(Bharatendu Harishchandra)曾经创作戏剧《印度母亲》,剧中“母亲”在一片黑暗中醒来,唤醒自己的孩子(印度人民),她安慰着穷困潦倒的孩子们,提醒他们多忍耐些就可以等到民族的复兴,孩子们则轮流表示保卫母亲的决心。印度母亲的形象在19世纪广为流传,化为今天的著名爱国口号“印度母亲万岁!”(Bharat Mata ki jaya)——这次影片最后颁奖一幕中,观众们喊出的正是这句话。
早期的印度妇女活动家如拉玛巴依(Pandita Ramabai)等人,更关注妇女的教育、福利、婚姻、卖淫问题。比如拉玛巴依就创设妇女圣社(Arya Mahila Samaj)和“学习之家”(Sharada Sadan),为童婚寡妇提供教育机会。除了向政府请愿推动妇女受教育权之外,她还发起妇女健康运动,使女性得以进入医学院学习。然而这些社会改良呼声,面临着双重压力:渐进的改革效果不彰;逐渐兴起的民族主义者开始视妇女权益为西方舶来品,对她们抱有敌意。世纪之交,印度妇女逐渐选择拥抱“母亲”形象,加入民族主义的抗争中,争取更大空间。
拥抱母亲形象意味着强调女性生育、抚养、照顾家庭的价值,以此为基础提高女性地位。但母亲身份也同时意味着更多“传统”价值——如纯洁、保持操守,做丈夫的好妻子。印度独立运动的女性领袖之一萨加尔(Manmohini Sahgal)就批判过一位民族主义者。他的妻子参与到独立斗争中,光荣被捕,他生气地寄信给她,信中写道:“出狱之后就别回家了……尽管我为你的所做感到骄傲,但你没经过我批准。”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不合作运动,主张忍受痛苦,承担道德义务,在“气质”上和坚忍的母亲形象不谋而合。然而甘地对妇女参与,乃至对妇女本身的态度仍然保守。1925年,孟加拉地区的国大党组织了一些妓女参加不合作运动集会,甘地几乎暴怒,在他看来,女性必须纯洁,否则将玷污斗争的道德感。
女性加入不合作运动历经艰难。一开始,她们只能承担辅助工作。男人们则排斥她们。到1930年甘地组织“食盐进军”,妇女们直接向他抗议,才得以参与到斗争一线,直面警察和英印政府。不仅是甘地,就连崇尚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不少革命者,也认为男女关系将损害革命斗志, 从而不允许女性加入自己队伍。同一时期,泰戈尔也以小说《四章》(Char Adhyay)抵触激烈的社会革命,坚持“传统”的社会性别,他通过男主角的视角暗示:持有激烈革命观的女主角离经叛道,不适当地失去了自己的女性气质。
于是,走向民族解放前线,并不意味着改变印度妇女在家庭中的身份,她们一面抗争,一面在男性目光下,被期待为坚忍的母亲、顺从的妻子,革命者的伴侣——而非革命者。
《摔跤吧!爸爸》正是跳脱出了传统上的妻子-母亲身份。马哈维尔没有要求自己的女儿成为母亲,成为妻子,而是成为拥有专业技能的独立女性。在印度妇女的平权历史中,男性甚至连“独裁”的指手画脚都意兴阑珊,阿米尔·汗饰演的独裁、父权的马哈维尔,反而是多少能体谅女性辛苦的“罕见”角色了。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