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 文化 > 内容

理财切忌“傲慢”与“偏见”

2018-05-16 12:02来源:网络整理关注:作者:五元源码铺

  理财切忌“傲慢”与“偏见”

  不被表象蒙蔽

  在最近爆发的钱宝网、善林金融事件中,部分投资者表现出的盲目值得深思。有的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产品一无所知,以为投资平台赞助了国家队、广告做到了纽约、老板特别有钱,或是门店扩张迅速、销售人员热情、装修豪华高大上,就会“大而不倒”,也就是平台可靠的象征。

  殊不知,以上这些蒙蔽投资者的表象,并不能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多强,相反,只能说明公司的成本巨大。而且,在营销、门店、销售人员佣金、老板挥霍等方面花费的巨额资金,正是来源于投资者的本金!

  有不少人认为金融投资专业度高,作为普通投资者,根本不可能看出其中的“道道”,因此凡在出事之前,究竟是“骗局”还是“机遇”是很难分清的。此言差矣,金融产品,和其他任何产品一样,都有一个相对公允的市场定价。在我们购买实物商品时,如果看到特别有吸引力但价格又明显低于成本的产品时,也会犹豫再三,担心自己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那么,购买金融产品时为何就那么冲动呢?

  实际上,金融产品也是由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构成,成本中,假设给投资人的利息或收益率为12%,给销售人员的佣金2%,包装店面的花销1%,广告费3%~4%,还有老板的私人挥霍1%,则理财资金至少要赚20%以上才能达到基本的收支平衡。这个收益率约等于股神“巴菲特”50年来的复合年化收益率。

  只要想到以上这些,恐怕就再也不会觉得投资平台“高大上”的外表可以作为高收益的稳定保障了。

  理性对待风险

  风险管理,是金融的本质,为此,现代金融已经发展出了丰富的投资组合,以及复杂的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目的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然而,与此同时,为何大批投资者却连基本的风险意识都没有?并且在风险条件下,作出明显有损自身利益的决策呢?

  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对待风险事件之时,本身就自带“不理性”态度。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中,有一个有趣的实验。

  情况一:在(A)60%赚1000元、(B)稳赚500元的选项中,多数人选择(B)。

  情况二:在(A)90%概率损失100元、10%概率回本,(B)什么也不做损失80元的选项中,多数人选(A)。

  如果从概率和预期收益率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以上两个选择可能都是“错”的。首先,情况一其实是“大概率盈利”的情况,选A的预期收益是60%×1000=600元,而选B的收益为500元,显然选A更理性。

  其次,情况二是“大概率损失”的情况,选A的可能损失是90%×100=90元,而选B的损失为80元,同理,B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面对大概率的盈利时,人们倾向于风险回避;而面对大概率的损失时,今天新闻,人们则倾向于风险追逐。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最直观的例子,假设投资者每次在账面盈利达到10%的时候就将股票售出,而下跌时则均不售出,长期来看,投资者的平均收益是偏低的。

  在面对亏损的时候,赌性反而更强,是不理性的,而且往往会给投资者造成更大的损失。知道了这个结论以后,则我们有时候不妨利用“反向思维”——确定的损失没有那么可怕,盈利时也不必急着“落袋为安”。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为了不亏,反而更亏;为了赚钱,反而少赚!

  避免过度自信

  钱宝网出事后,有报道显示,有位投资者说过这样的话:“钱宝才几年,我知道有一个庞氏骗局坚持了15年,还上市了。”且不论这句话中透露出的自私与冷漠(要知道,庞氏骗局之所以能够“坚持”,前提就是不断有新的受骗者的加入),仅从投资心理的角度来看,也是犯了大忌。

  有分析人士指出,陷入投资骗局的投资者中,今天新闻,有一部分人其实对“庞氏骗局”心知肚明,只是觉得“最后一个接棒人不会是自己”,就好比在一波牛市中,可能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会笑到最后。其实,这在投资心理中十分常见。

  有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人类往往会有一种虚幻的优越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好。如果大多数人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无论是长相、学习成绩、驾驶技术,还是投资智慧,显然,都不可能符合客观情况。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确实有不少心理学实验表明,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

  而且,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还发现,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这是因为能力越差的人发现不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而相反,高手却会犯另一个错误——低估自己,因为他们认为别人都和自己一样“厉害”,所以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或许,当我们对投资决策“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就不妨想一想以上两个结论。

  不要迷信个案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