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汉学往事:马礼逊、比丘林传教士汉学的先驱者(2)

2019-06-08 14:0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李雪涛认为,来自欧洲的汉学家们对中国的重要影响并不仅仅在汉学方面,而是在各不同学科,这些汉学家在本国都受到过不同学科系统的专业训练。以圣言会的神父鲍润生为例,他从1933年起在北平辅仁大学所担任的是社会学系主任以及历史学教授。受过严格德国学术训练的鲍润生,秉承了莱比锡学派的学术传统,将系统的社会学的知识讲授给了辅仁的学生。“在用西方的学术理路将传统中国学术纳入近现代的西方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方面,西方汉学家们的著作实际上是第一步的尝试。正是仰仗这批德国汉学家的努力,使得很多学科很早地就在中国的大学中建立起来了。”

  转型之路

  汉学如何从“古代”走向现代

  二战前,同在中国的汉学家还有美国人费正清。正是在这位与很多中国学者有着深厚友谊的美国汉学家手中,汉学在美国完成了从欧洲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范式转型。

  “二战后费正清对汉学有一个梦——不仅仅是他,还有美国几个大学的代表,他们站在一个社会科学委员会组织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想法:汉学应该进入美国大学的主流。”在开幕致辞上,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说,“这里的很多中国学者应该算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特别是1977年高考的受益者,二战以后美国开放了一些政策,我认为我也是一个受益者。”

  傅高义说,二战以前,汉学家们在美国、在欧洲研究中国古代的事情,但是费正清那一代的学者认为,我们应该了解世界,他们的梦是美国大学主流的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学院、社会学系与人文学系都有人专门研究中国。“那个时候他们没有人通过社会学研究过中国,当时我很年轻,费正清先生培养我,做一个社会学系的中国学者。”

  但真正跟中国交流要到1964年之后。“基辛格来到北京以后,我们美国人慢慢可以跟中国有交流的。所以,我们1971年以前没有办法向中国学习,但是1971年以后我们有这么个机会。”傅高义第一次来到中国是1973年,跟随一个自然科学代表团来访中国。“我们外国汉学家基本的工作、基本的责任是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努力,跟很多的学者一起向中国学习。”傅高义说他也有一个汉学梦,这个梦就是“让中国学者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外国学者交流。让我们看到尽可能多的材料,与中国学者交换看法,提高对中国的理解。”

  B06-B07版撰文/新京报特约记者 李昶伟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