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美国传教士往事:“饼干小姐”饿死于归国之途

2019-03-24 23:34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那位能说胶东方言的美国“饼干小姐”

  慕拉第百年前的中国往事

  申 红 隋翔宇

  蓬莱老县城画河南段西侧的登州圣公会教堂里立有一块“遗爱碑”,是献给外国人的,上面写道:“大美国慕拉第女士遗爱碑”。  

  在远隔重洋的美国弗吉尼亚州也有一块墓碑,墓志铭为:“四十年在中国传道的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慕拉第之墓。”两块碑共同的主人是清末在山东登州一带布道近40年的美国传教士慕拉第——与其他传教士不同,这位美国女子有着一段不一样的传教故事。

  从弗吉尼亚到登州

  “我来华北的最初印象是随和而惬意,这里有着异乎寻常温和的气候,到处鲜花盛开,树叶葱绿。登州是中国最干净的城市,我这里是城中心,有着纯净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1873年11月1日,单身的美国女子慕拉第(Charlotte Digges “Lottie” Moon)刚来到登州不久,对这片陌生的土地感到新奇和兴奋之时,她在给负责派遣事宜的美南浸信会协会执委会干事塔珀写的信中不吝言辞地夸奖着这座山东滨海城市。

  清代登州府治位于蓬莱,东临大海,西望京津,北接辽东,南邻内地,古时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水陆交通便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美等国签订的《天津条约》,登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虽然后来因为水浅移到烟台,不过当时的烟台还只是登州府福山县辖下的一隅而已,作为胶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登州府城在通商不久之后便有大量的外国人进入,而传教士这个群体也在其中。

  根据蓬莱史籍记载,早在1861年2月,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海雅西便首至登州,而烟台则迟至半年后的8月方才正式开埠,随后继来者不绝。海雅西次年在北街观音堂建成的教堂当时也成为华北浸信会第一教堂,之后美北长老会倪维思、盖利等人也陆续到来。1863年美南浸信会高第配夫妇至登州,于三年后在南街建浸信会教堂,再在1872年之时于画河桥南西侧建立基督教圣会堂,成为当时美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重要场所,在如此背景之下,同属于美南浸信会的慕拉第便在第二年即1873年来到山东登州。

  成年后的慕拉第身高只有4英尺3英寸,不超过一米四。而这个看上去会有些矮小的美国女人之所以会选择到远隔重洋的异国传教,也与她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1840年12月12日,慕拉第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尔伯马尔县的一个种植园主的家庭中,园内拥有1500英亩的土地,在共七人的兄弟姐妹中,她排行第三。她们的母亲就是一位虔诚的浸信会教徒,从小便给孩子们讲述宗教故事,其中就包括耶德逊去缅甸传教的经历。相对于《圣经》的说教,小慕拉第起初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感兴趣,不过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慕拉第在18岁的时候正式受洗入教,天资聪颖的她在三年之后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成为美国南方最早获此殊荣的女性之一。1873年,美国南浸信会放宽政策,允许单身女性出国传教,慕拉第主动申请,遂被派往中国,于是便远渡重洋来到登州,在这里一待就是将近40年。

  孩子心目中的“饼干小姐”

  由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刚到登州的慕拉第一开始受到了不少排斥,当她走在街上时,会有当地人向她吐唾沫,扔石块,对她的称呼更是带有极大憎恶色彩的词汇“洋鬼子”。这位出生于美国富人之家的千金小姐,尽量抛开了她从小就习惯的西方礼仪风俗,外面穿上了中国的蓝色棉布制作的、宽大袖口上镶有黑色缎子面的大褂,头发也挽起发髻,以一种近乎劳动妇女的平易形象出现在乡间村民的面前。

  同时,慕拉第还再一次展示了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早在美国期间,她就能运用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来到登州之后,慕拉第很快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并主动寻找和当地人交流的机会。慕拉第最初是在门口放几块饼干,引来街坊邻居的孩子,慢慢地通过孩子接触他们的妈妈,再从诸如烹饪、缝纫、洗衣、提水这些日常琐事入手逐渐打消了乡村民众的疑虑,日益走进他们的生活,被人们所接受。后来,在当地孩子的心目中,她不再是洋鬼子了,取而代之的是“饼干太太”、“饼干小姐”。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女子在一开始接触中国社会时就有感于妇女地位的卑微,第一此见到中国妇女缠足的风俗后,惊讶的慕拉第忍不住在信中向朋友倾诉:“她们那变形的双足,蹒跚走路的样子,是她们思想落后的象征。”此后,慕拉第一直努力向当地妇女宣传裹小脚的害处,劝说妇女放脚,1878年2月,她在登州办起了一所食宿女学校,读书的大部分是贫穷人家的女子,慕拉第在女校率先兴起了反缠足运动,禁止缠足者入学,将放足作为入学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对当地妇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饿死于归国之途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