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把病人当亲人救死扶伤 白衣天使成为麻风村村长(2)

2019-03-12 10:1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我们这个病,即便是好了,人家也会离得远远的,我们也习惯了那些异样的目光。但是,于主任不那样。”老周说,这些年,他没少到处看病,接触到他的医护人员大多都会戴着手套。唯有于德宝,做检查时连手套都不戴。

  确实,对很多人来说,“麻风病”就像一张标签,一贴就是一辈子。不过,也有幸运者,比如亓玲。今年36岁的亓玲在23岁时,因为毛发脱落等症状就医,结果被确诊麻风病。不久后,就住进了这里。

  “神经疼的时候,不管多晚,喊他都会过来。”亓玲说,她从未见过如此对病人有耐心的大夫,当她无意间提起自己眉毛掉光了不好看时,于德宝竟然主动提出,帮她文眉毛。

  亓玲说着,撩开额前的刘海,一对弯弯的眉毛就跳了出来。“后来,我就出院了,结了婚、有了孩子,但还是会回来看看,于大哥他真的就像哥哥一样。”

  是管家

  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管

  “不管什么时候打电话,有事情于大哥都会赶过来。”亓玲说,每天下班前,于德宝都会先去病房巡视一遍,问问大家还有什么事;为了让大家能及时找到他,他的电话从不关机。

  谁的亲人最近没来、谁家亲人来得勤,对于大家的情况,于德宝都了如指掌。每天查房,他都认真仔细,不走过场,遇到病友不开心的时候,他就到房间里帮忙开导,甚至联系其家人来看望。

  于德宝告诉记者,有句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但对麻风休养员来讲,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是“人已老而无亲”。如今,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相当一部分休养员都把病房当成了家,他们在此安度余生。

  也是因此,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的社会,所以也称为“麻风村”,作为住院部主任的于德宝,作为“村长”,常被休养员们亲切地称呼为“大宝兄弟”。

  今年34岁的韩云老家在云南,2岁时和妈妈一起来到山东,结果妈妈在她16岁那年离家出走,她在山东没了亲人。2008年,韩云与男友在一起生下了女儿,但还没等到领证,就被确诊为麻风病。在家治疗失败,在2010年10月转院过来。也许是因为长期服用药物,韩云在2018年又被检查出肾衰竭。

  但是,早在检查出麻风病后,韩云与男友便分开了。无依无靠又没有收入来源,韩云治病住院治疗的花费,都是于德宝垫付的。

  除了眼前的“村民”,于德宝还挂念着“村”外散居的麻风病人。在济南市开展了麻风家庭病床服务的10多年来,他坚持下乡入户,为患者送医送药,并给予生活上的救助。

  于德宝透露,一些麻风休养员去世后,他们的亲人因为害怕传染而不敢上去帮忙穿寿衣,经常是医护人员给处理后事,“每一位麻风病人背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我也会尽自己力所能及,希望给这些残老的麻风休养员们一个幸福的晚年。”

  (文中所有患者姓名皆为化名)

  (生活日报)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