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的四个价值取向(2)

2019-06-02 23:2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医疗卫生制度的选择往往基于不同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但有一个挑战是相同的,即各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压力。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目前卫生总费用和人均总费用已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单复制西方国家“高投入”的医药卫生体制是走不通的。要以较低成本保障13亿人民的健康,既要“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又要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成本。而中医药具有“注重治未病”和“简、便、验、廉”的特点,可以在深化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至于遍布城乡的中医门诊部或堂馆诊所,其简、便、验的特征更为突出。

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这无疑明确了当下及未来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这样的发展对患者来说,意味着当前最好的诊疗;对西医来说,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发展境界跃升;对中医来说,则是千年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又一次自我完善,并彰显其在当代的先进性。

第二,文化价值取向。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发挥中医药独特文化价值,推进中医药的生活方式化,唤醒中国人沉睡的中华文化基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核心观点: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哲学和理论层面与中华文化的同构性,使其成为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又因其具有保障生命健康的实用性,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便于入脑入心进而发扬光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可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迄今最具生命力的可能只有中医药了。原因无他,中医药的文化属性使然。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中国本土学科一样,逐步融汇了如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产生出如卫气营血、八纲辨证、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使中医告别了原始经验医学和巫祝医学,在数千年实践中成为全球范围内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生命医学。

因了这种属性,要了解中医,就必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讲,推广中医、发展中医,其实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当前,在全球性西方现代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我国大行其道,他们掌控着国际话语权,以普世价值为旗号输出西方价值,以影视作品和信息网络为载体推广西方生活方式,形成西方文化霸权,使中华文化传统处于自卑的阴影和自辩的尴尬境地,很多国人的中华文化基因因此被抑制,而西方价值反而成为评判各领域是非好坏的标准,造成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因此,落实好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最能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国民教育体系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选择几个有力的抓手切入,营造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既是明智之举,也是当务之急。发展中医药,面向全社会普及中医药,正是这样一个抓手。

用好这样的抓手,首先要大力推动中医药回归国人的日常生活。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中药中国行等活动,通过推广养成如夏贴三伏贴、冬吃膏方等节气养生的生活习惯,提升群众的中医药健康素养,让中医药成为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医药文化科普的有效开展,中医药的生活方式化,将很好地发挥外化中医健康养生理念于行、内化中华文化价值于心的效果,成为推动唤醒国人中华文化基因的有力先导,因此中医药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不应被低估,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应被视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战略性举措。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