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农业农村部 药监局 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6)

2019-06-01 20:14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3.主攻方向。开展丹参、白芍、白芷提纯复壮,开展麦冬、川芎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发展优质川药,大力发展重楼等相对紧缺品种,开展三七连作障碍治理。

4.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670万亩以上。

——西北道地药材产区

1.区域特点。本区域大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较为干旱,是秦药、藏药、维药主产区。包括内蒙古西部、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0%。

2.主要品种。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当归、大黄、纹党参、枸杞、银柴胡、柴胡、秦艽、红景天、胡黄连、红花、羌活、山茱萸、猪苓、独活、青皮、紫草、款冬花、甘草、黄芪、肉苁蓉、锁阳等。

3.主攻方向。提升当归、枸杞、党参、红花等药材品质,发展高海拔地区大黄、红景天生产,推广秦艽、胡黄连优质栽培技术,大力发展羌活人工种植,提升党参加工贮藏技术。

4.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800万亩以上。

五、资金筹措及建设进度

(一)资金筹措。建立中央、地方、社会多方投入建设机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家投资渠道和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努力争取拓宽投资来源,吸引金融、社会等资本参与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基础保障。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信息监测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可追溯体系等建设。加大对标准化基地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中药企业自建基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或与地方政府联建基地等有稳定销路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二)建设进度。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分年度开展。2018-2025年,每年在全国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300万亩以上。到2025年,全国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2500万亩以上,形成覆盖全国主要道地药材产区的质量追溯系统、产销信息监测体系和流通体系。

六、效益分析

通过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构建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道地药材生产体系,提升优质道地药材生产能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一)社会效益。推动道地药材产业链全面升级,提升道地药材品种选育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优质道地药材供给能力,实现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夯实中医药发展物质基础。在技术上,集成创新、示范推广一批道地药材绿色生产技术和种植模式,形成全国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在产品上,提升道地药材品质和供给能力,实现优质道地药材稳定有效供应,提高中医药诊疗效果。在文化上,通过基地建设,促进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传承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

(二)经济效益。通过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为现代农业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利于进一步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民增收上,通过改善基地生产条件,稳定提高药材品质,吸纳农民务工就业,带动基地和农民增收致富,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提高企业效益上,推动中药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道地药材稳定产销体系,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中医药企业提质增效。在提升综合效益上,合理规划基地建设布局,发展中药材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生态效益。实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药材资源保护上,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增加道地药材人工种养数量,减少野生采挖,开展野生药材抚育,有效避免物种资源枯竭,保护生态多样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选育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土壤、空气、水域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保障措施

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规划引导,聚焦重点,聚合资源,聚集力量,合力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建立中药材生产协调机制,构建“分段负责、省(市)主体、县(市)主抓”的工作机制。各省(区、市)参照国务院中医药部际联席会议的组织架构,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指导组,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工作责任,推进措施落实。县(市)政府应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扛起责任,推进落实。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监督考核,指导规划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道地药材临床使用,将道地药材使用比例纳入医院考核指标。省级农业农村部门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扎实推进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生产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